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

田野無垠水清粼
鋼筋少絕書乾淨

憶往昔
嘻笑打鬧不羈
悟今朝
孰能共我風生?

兒時夥伴親而不在
今有陌物不喜卻留
月且有緣圓缺
吾竟不能整夢!

無限感慨與紙談
疑紙能懂否?

2006·09·25

2006年9月16日 星期六

般若夢

雨聲、蛙聲、木魚聲,亦亂亦諧;小溪、綠竹、隱古剎,誰在撫琴?

尋路,卻見桃樹萬畝;覓屋,卻見魚兒暢遊。

聞琴聲而至,雅亭見於百鳥中;無人小亭空留琴,疑似故人弄玄虛。木魚聲又起,似從八方來,使我意躊躇。轉身,亭邊忽坐一少年,痴弄蟬兒咯咯笑。 輕問少年何有廟,少年忽變一隻蝶,蝶兒翩翩向西飄。

似在眼前,卻又不見,四處尋跡偏無獲。 回頭望蝶兒,蝶兒複變小少年,嬉笑玩蟬在路邊。

再問,少年起,撥開路邊翠竹,示我入。

只進筆直小路一條,地勢平坦,寬二尺,乃容一人行,有竹林夾道,中無雜樹。

大步行之,百步有餘,林窮,豁然開朗。

廟宇一座,圍一籬笆之內,香火繁盛,朗經頌佛之聲不絕與耳。餘見之,猶有似曾相似之感,甚疑。

正詫之時,身後少年之聲再起,轉身望之,少年已攜一老僧立於身前。

老僧面善,眉宇和藹,披一寶裟,單手拾一佛珠。

老僧輕吟:阿彌陀佛。 往事悠悠仍在目,逝事聲聲立心頭;倦鳥歸巢馬回棚,離鄉浪子該回頭。 眾僧:阿彌陀佛。

此刻,見一小僧,相貌與我大同,恍然大悟……


小僧法號同識,自小皈依佛門,吃齋念佛, 不問世間俗事,此乃修身養性,為來世祈福。

吾嘗生夢,己為俗人,正遭世間苦難而無所寄託。告於師父,師父跪與佛祖跟前,雙目微閉,口中經文不斷。少傾,師父示坐,吾三拜佛祖,盤腿與師父同坐。

師傅曰:汝修行十年有餘,何感之有? 答曰:弟子以為,修行者應除雜念,潛心修行,為來世積德,此為一;修行者應盡己之力, 教化民眾,普渡眾生,此為二。 師父曰:大。 出家人四大皆空,普渡眾生,令世人脫離苦海,為僧之本分,汝能悟此道, 實乃老僧之大幸也。 如今汝之重身正深陷苦海,老僧願竭力助你,使其早日解脫。

是日,師父打坐於佛堂,手敲木魚,口念經文;餘求已得仙道之童為重身引路,遂坐於百鳥亭, 撫餘之愛曲《高山流水》。

仙童引得,重身立於天井,視之,相貌與我並無大異。仙童攜師父步入天井,師父輕吟:阿彌陀佛。 往事悠悠仍在目,逝事聲聲立心頭;倦鳥歸巢馬回棚,離鄉浪子該回頭。

至此,餘之腦海猶如百川匯流,重身之往事竟歷歷在目……


餘見相貌與我相同之僧, 剎時翻起千番浪,此僧之往事盡記於心,瞬間茅塞頓開。

吾憶重申之往事,知其每日靜修,不問世事,亦無憂愁,嚮往至極。不知師父已備好所需,即刻剃度,心中甚喜。

師父曰:自皈依之後,無念不欲,不驕不淫,潛心修行,四大皆空,汝今能持否?答曰:弟子能持。師父遂予我剃度,賜法號同嗣,即日便與重身即師兄鑽研佛典。

如此一年,吾便能靜心,無欲,遂無憂,深感此際即為吾之所歸。由此,於經文更為喜好,每日可茶飯不思,亦不可經文不讀。

欲乃憂之本,為萬惡之源。吾深為所悟。余嘗多憂,因欲及他物,每不成時便搥胸嘆氣,長此以往,定鬱鬱而終。今沐浴般若心經之洪光,漸棄所欲,遂重拾清靜,每日習以心經,無憂且充實,深感佛祖法力浩大,佩之。


風聲、鐘聲、誦佛聲,即諧且優;竹林、小路、百鳥亭,餘在撫琴。

抬頭,眼望光芒萬丈;踏路,眼望萬物皆繁。

此為朦朧之夢,更為醒悟之夢;無須周公解夢,亦能解讀此夢。虛實間穿行,朦朧中頓悟,虛虛實實已無大異。此夢可遇不可求,乃神之所託。夢中能有所感,夢醒能有所悟,所悟有助於現實之己,為般若之夢。

題註:般若,梵語prajn~a~音譯。 又作波若、般羅若、缽刺苦。 意譯為慧、智慧、明、黠慧。 即修行八正道、諸波羅蜜等,而顯現之真實智慧。 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只高深智慧,即稱般若。摘自《佛學大詞典》

2006年9月16日